“科技新農人”劉杰:用技術讓“鄉土生金”
劉杰在機采棉試驗示范基地“把脈問診”。
從青澀農技員到扎根鄉土的資深“田秀才”,鄭場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劉杰懷揣“讓土地生金、讓鄉親增收”的初心,在棉田、稻田、藥田間深耕30余載。他以機采棉破局長江流域種植難題,用“鱔稻蝦共生”激活稻田效益,指導半夏種植開辟增收新路徑,用科技成果交出“富民答卷”,先后獲得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廣獎二等獎、仙桃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機采棉成全省示范基地
8月5日清晨6點,鄭場鎮連漁村150畝機采棉試驗示范基地里,棉株連綿成海,蕾鈴花朵點綴其間,郁郁蔥蔥的棉田已顯豐收之景。劉杰正彎腰記錄棉株數據——株高、果枝數、蕾鈴等。
這片豐產田在今年5月底曾遭遇播種期大雨沖毀苗床。劉杰同省農科院專家當即組織重新播種,此后堅持3天一輪巡田記錄生育進程,成功攻克“高密度栽培”,即每畝6000株,是傳統種植的5倍。“今年十月豐收,預計每畝穩產450斤以上。”劉杰信心滿懷。
多年以來,長江流域因品種不適、技術空白,機采棉推廣幾乎為“零”。“年輕人外出務工,人工采棉成本高到農民不愿種。”劉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20年起,他聯合省農科院在連漁村建起試驗田,成為長江流域機采棉“吃螃蟹”的先行者。
選種、一播全苗、集中成鈴、集中吐絮、集中采收,每個環節都浸透著汗水。他和團隊篩選品種,最終鎖定2個適配品種進行推廣,創新“全程機械化+水肥一體化”模式,無人機打藥、采棉機收獲、秸稈還田一條龍,肥料用量直降一半。
如今,技術已從試驗田擴展到千畝棉田。通過“培訓+觀摩+扶持”模式,全市建成7個示范村、12個示范點,湖北銀豐等企業在鄭場流轉土地280畝連片種植。
鱔稻蝦共生結出“增收果”
在鄭場鎮,劉杰不僅是技術員,更是“農業模式設計師”。他在稻田里巧做“加減法”:6月插稻、全年養蝦、年底收鱔,實現“一水兩用、一田三收”。為提升效益,他指導合作社打造“有機稻”品牌,依據土壤勘測數據精準實施富硒提質。
“一畝田收稻、收蝦、收鱔魚,去年純賺4000多元!”鄭場鎮楚留香合作社田埂上,負責人劉君算起生態賬,笑意寫滿臉龐。他喜滋滋地說:“野生鱔魚不愁賣,不打農藥的富硒稻米售價達20元/斤。”
不僅如此,劉杰在合作社建起180畝中稻新品種展示田,每年試種20多個省種子管理局推薦品種。從播種到收割,全程跟蹤水肥、抗病性、產量數據,通過組織現場觀摩會,讓農民“看樣選種”。三年來,示范田篩選的優質品種,讓周邊農戶畝產平均提高百斤。
半夏成農民家門口的“致富藥”
“8畝半夏一年賺10多萬元,比種糧食翻了10倍!”鄭場鎮馬王村村民關紅烈的菜田里,連片半夏郁郁蔥蔥。關紅烈如今在劉杰的技術加持下,成了帶農增收的“領頭雁”。
棉花田里挖半夏,是該鎮不少村民的增收渠道。“野生半夏越挖越少,人工種又怕病害。”劉杰鉆研10年,從散戶零星種植中找突破。他試驗“半夏套種大小麥”技術,利用小麥控草,讓半夏提前7至10天出苗;創新全程化調技術,設3組試驗攻克重茬難題,畝產提高5%。針對易患的軟腐病,他制定“肥水+藥劑”全流程健康栽培方案,讓畝產量穩定在1500斤。
技術熟了,銷路更要通。劉杰在絡繹村建起半夏銷售平臺,年銷20萬斤運往甘肅。如今,半夏種植從散戶試種發展到近2000畝,庭院套種、棉田復種模式興起,鮮貨收購價穩定在15元/斤,成了農民家門口的“致富藥”。
“家在這,根就在這,看著土地多產、鄉親多賺,就是最踏實的幸福。”劉杰的話語里,滿是對家鄉土地的赤誠。作為中國農技推廣體系骨干、湖北省農學會及市農學會會員,他常年奔波于全國農技培訓一線汲取新知,帶著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手把手教鄉親們科學種植、精準管理,把論文寫在廣袤的田野上。在他看來,每一分土地的增產、每一戶鄉親的增收,都是科技賦能農業的生動注腳,更是自己堅守鄉土的價值所在。(文/圖仙桃日報全媒記者 黃蕓)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