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三大精神 奮力建成支點丨以精神之光鑄魂育人 用信仰之力培根啟智
以精神之光鑄魂育人 用信仰之力培根啟智
在教育的星空中,精神的光芒永遠是最璀璨的指引。大別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這些閃耀著時代光輝的精神坐標,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更是教育工作者滋養學生心靈、培育時代新人的精神沃土。在立德樹人的教育征程中,思政教師是精神火種的傳遞者。正如《周易》所言“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大別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奮斗記憶與精神品格,是思政教育的寶貴資源。這些精神猶如《詩經》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瑰寶,既蘊含著大別山革命先烈“堅守信念、胸懷全局”的赤誠初心,又彰顯著抗洪戰士“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團結偉力,更凝聚著抗疫工作者“生命至上、舉國同心”的時代擔當。思政教師肩負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使命,需以《禮記·學記》中“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的自覺,將這些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過創新教學方法、深化實踐教育,讓紅色基因與時代精神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培育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時代新人。
一、深挖精神內涵,夯實理論教學根基
思政教師當以“解經注典”之姿,成為三大精神的理論燈塔。大別山精神中“堅守信念”的星火,可追溯至《詩經》“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堅韌;抗洪精神里“萬眾一心”的壯闊,恰是《周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的當代詮釋;抗疫精神中“生命至上”的溫度,則暗合孟子“仁者愛人”的哲學內核。備課時,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經線,以中國近現代史為緯線,將三大精神的基因密碼嵌入教材肌理——講“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便以大別山軍民“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斗爭史為鏡,讓“堅守信念”從歷史課本中走出,化作“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圖騰;論“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則以抗洪救災時“千里堤防萬人守”的眾志成城、抗疫斗爭中“一方有難八方援”的舉國行動為證,讓“舉國同心”從抽象概念變為可觸可感的制度榮光。
課堂之上,需以生花妙筆繪精神長卷:播映《千里躍進大別山》的烽火片段,讓劉鄧大軍“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沖鋒化作視聽震撼;陳列抗洪戰士用脊梁撐起堤壩的紀實影像,讓“人墻護城”的壯舉詮釋“頑強拼搏”的血肉溫度;展播抗疫醫護在方艙醫院寫下的“請戰書”,讓“舍生忘死”的誓言穿越屏幕,與青年心跳同頻。更需借時政為舟,引渡精神長河——對比全球抗疫答卷時,以“生命至上”的中國實踐呼應《尚書》“民惟邦本”的治國智慧,讓理論之樹在古今對話中煥發新綠,于縱橫捭闔間筑牢思想根基。
二、創新教學方法,激發課堂育人活力
思政教師以匠心為筆、以智慧為墨,在三尺講臺勾勒精神傳承的生動畫卷,讓三大精神如清泉活水般浸潤課堂。情景教學與議題式教學如雙生花綻放,當“重走大別山革命路”的情景模擬將斑駁歷史拉至眼前,學生們化身烽火歲月里的戰士,在模擬行軍的足印中丈量“勇當前鋒”的信仰厚度;“疫情防控中的責任與擔當”議題辯論如思想交鋒的星火,學生們在物資調配的推演、科學決策的思辨中,讀懂“舉國同心”背后的制度密碼與人性光芒。
新媒體技術為精神教育插上數字翅膀,虛擬仿真技術搭建的“云端紀念館”里,大別山的晨霧、抗洪堤的濤聲、方艙醫院的燈火在像素間重現,讓時空壁壘在沉浸式體驗中消融;“三大精神微課堂”的短視頻如碎鉆散落網絡,一分鐘的紅軍草鞋故事、三分鐘的抗疫護目鏡特寫,在碎片化傳播中織就精神認知的星河。線上主題研討如跨越屏幕的思想握手,學生們在云端分享抗洪老兵的口述史感悟,讓單向的知識傳遞化作雙向奔赴的精神共鳴,課堂從此成為點燃理想的精神磁場。
三、深化實踐育人,推動精神落地生根
思政教師將課堂的經緯織進社會的肌理,讓三大精神從文本走向鮮活的生命體驗。大別山老區的青石板路上,學生們踩著老紅軍的足跡走訪革命后代,泛黃的口述史手稿里,“胸懷全局”的精神密碼在指尖發燙;抗洪紀念館的展柜前,退役戰士的救生衣還帶著江水的氣息,褶皺里藏著“頑強拼搏”的歲月回響;抗疫主題展館的留言墻上,醫護人員的請戰書與患者的感恩信相映成輝,“生命至上”的信念在字里行間生長成參天大樹。親歷者的講述如穿越時空的鑰匙,讓歷史的溫度直抵心靈。
志愿服務的土壤里,精神之花向陽綻放。當學生們帶著防汛知識手冊走進社區,抗洪精神便化作居民手中的宣傳單頁;當紅色文化宣講隊走進鄉村小學,大別山精神的星火便在孩童的眼眸中跳躍。社會調查的實踐里,學生們用腳步丈量新時代的精神坐標——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社區調研中,讀懂“命運與共”的時代新解;在鄉村振興的田野走訪中,思考“團結一心”的當代實踐。從紀念館的參觀者到精神的傳播者,學生們在躬身實踐中完成從“知”到“行”的蛻變,讓三大精神真正成為刻進生命的精神基因。
四、提升自身素養,做好精神傳承表率
思政教師作為點亮學生精神燈塔的引路人,需以三大精神為鏡鑒,將信仰的力量融入教育血脈,在躬行實踐中鑄就育人豐碑。以“不怕困難、頑強拼搏”的抗洪精神為槳,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劈波斬浪,于教學創新的險灘前勇毅前行;以“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為炬,在教育崗位的堅守中燃燒自己——哪怕疫情陰霾籠罩,仍以云端講臺為陣地,讓知識的星光穿透時空阻隔;以“堅守信念”的大別山精神為錨,將理想信念深植教育沃土,任憑時代洪流奔涌,始終以赤誠之心守護思政教育的精神家園。
教師提升自我的步履,當如奔赴山海的溪流,在理論與實踐的交融中豐盈自身。主動踏入紅色教育的熔爐,于大別山的層巒間觸摸革命先輩的信念溫度;投身抗洪救災、抗疫服務的現場,在風雨中感受“萬眾一心”的精神分量。將每一次教學反思化作破土的力量,讓學術研討成為思想拔節的契機,以課題研究為舟楫,在精神教育的深海中探尋更遼闊的育人天地。唯有如此,方能以挺拔的精神姿態站成學生面前的標桿,讓三大精神在言傳身教中煥發新生,從歷史的豐碑上走入青春的血脈里。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