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特色小店升騰城鄉煙火氣
人間煙火是最大的流量,特色小店是人間煙火最生動的注腳。
小鎮里的烘焙店、街邊的鮮花店、社區里的咖啡店、網紅鐵鍋干蒸店……小店雖小,卻是社會經濟的一面鏡子,映照出“夫妻檔”“兄弟檔”等蕓蕓眾生奮斗的身影,折射出區域消費的生機與活力。
連日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近煙火氣里的特色小店,觸摸城鄉消費的脈動。
從賣爆款 到賣情緒價值
小鎮烘焙店 石權向顧客推薦產品。
誰能想到,仙桃市郭河鎮的一家烘焙店擁有3000多名會員,其中仙桃城區的會員就有300多人,還有不少武漢的食客。
7月14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位于郭河鎮上的這家小店。白色簡約風的店面,店內麥香與奶香交織彌漫。
小店取名“大麥蛋糕”,占地面積不足90平方米,沒有堂食區,銷售餐包、吐司、蛋糕等37種產品,價格從3元至12元不等。
“牛奶吐司是店里的爆款產品。”11時許,烤箱“叮”的一聲脆響,金黃的吐司泛著琥珀色油光,切開的截面藏著云朵般的細密紋理,奶香味瞬間在店里散開。才幾分鐘,店門口就排起“小長龍”,隔壁理發店的老板曹俊拎著鼓囊的紙袋笑道:“我們經常買面包當午飯,面包軟香有嚼勁,特別可口。”
這是一家夫妻店。系著沾著面粉星子的圍裙,“90后”店老板石權從操作間走出來,臉上堆滿笑容。“1斤面粉、 3個雞蛋,新鮮牛奶占比40%,蛋白質高得能讓健身族欣喜。”石權道出爆款產品背后的細節:面團要經過5小時搟面、捶打、烘焙,光試錯就扔了幾百個實驗品。夏天黃油易化,他練就“快手降溫術”:面團含水量多一分粘手、少一分干硬,全憑指尖的精準把控。
用心投入,收獲“鐵粉”。每天300多個現烤面包被搶購一空。顧客里,既有鎮上的老街坊,也有從武漢、仙桃城區專程趕來的熟客。在武漢工作的李馳每次回郭河鎮,總要帶上10多份吐司面包,與同事們分享。
2018年以前,石權在武漢等多地從事烘焙行業,看到鎮上的面包小店尚是空白,便租下一個門面,開了這個小店。
“過去吃面包是為了填飽肚子,現在要吃得健康。”從事烘焙行業多年,石權夫婦越來越感受到顧客的挑剔,“不少人甚至能分辨面包里的奶油是動物的還是植物的,食材的選擇必須用心,產品也是為不同用戶量身定做。”
石權舉例:3元錢的菠蘿包、巧克力包等產品,用動物黃油起酥、新西蘭奶粉調餡,是中學生攥著零花錢也能買到的“平價快樂”;改良自安徽小店的豆沙大鼓面包,甜度減了三分,是寶媽們的下午茶首選;紫米軟包反復調試糯感,成了上班族的早餐標配。
“做產品不能一直靠模仿,要緊跟時代步伐,走在市場的前沿。”為此,他很樂意傾聽“00后”顧客的意見,還不定期參加學習培訓,內容既有產品創新研發,也有營銷策略提升。
不光打磨爆款產品,還要為顧客提供情緒價值。最近,一款窯爐面包的DIY火了起來。“許多顧客就喜歡烤面包的煙火氣,希望感受返璞歸真的慢生活,靜靜等著面包出爐的過程太治愈了。”石權盤算著,在仙桃城區開一家“院子面包房”,砌起窯爐,讓顧客親身體驗制作窯烤面包,聞著果木香喝咖啡。說到這里,石權的眼睛都亮了。(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巍巍 通訊員 黃蕓)
冷鏈運輸冷庫藏 鮮花保養守品質
街邊鮮花店 段玉華為顧客整理鮮花。
在縣級小城,哪些人在購買鮮花?采訪許志標前,這個疑問一直縈繞在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腦海。
今年51歲的許志標是仙桃第一批經營鮮花的店主,最懂消費鮮花的顧客群體,也能感知多年來市場的變化。
“仙桃的經濟實力擺在這里,仙桃人的消費能力也毋庸置疑,我們的顧客就是普通的當地人。隨著消費不斷迭代,高端花卉日漸成為大眾的首選。”7月11日,在自己經營的花店里,許志標告訴記者。
這家名為“花藝軒”的花店坐落在仙桃城區桃源路,既干零售也搞批發,在一眾門面當中并不打眼。“需要鮮花嗎?”見顧客進門,許志標熱情招呼,徑直將客人帶到冷庫前。
扭開鐵門,一團白霧撲面而來。“鮮花也怕熱,讓它們待在冷庫里。”許志標解讀鮮花的保養之道,每年為此多支付電費1萬多元。
“仙桃不產鮮花,我們銷售的鮮花都來自云南昆明花卉大市場。”2004年,在昆明經營個體診所的哥哥發現商機,拉著許志標干起“昆明發貨,仙桃銷售”的鮮花生意。至今,許志標和妻子段玉華在行業內已打拼了21年。
過去,云南的鮮花被空運至武漢天河機場,再轉運至仙桃。如今,長途冷鏈貨車線路開通,從昆明到仙桃沿路下貨,大約需要30小時。“運輸時間稍長一點,但成本比原來降了。”他說。
鮮花市場呈現淡、旺不均的特點,每年上半年屬于絕對的旺季。許志標掰著手指細數:元旦、春節、情人節、婦女節、勞動節、兒童節……每個節日,都會將鮮花銷售推向一個新高潮。
“考試經濟也帶來鮮花暢銷。”許志標發現,最近幾年又出現新現象:每逢高考、中考,不少家長會買束鮮花獎勵孩子。
進入7月,鮮花市場進入淡季,甚至出現倒掛現象:運費比鮮花成本還高。不過,許志標會嚴格把控進貨源頭,守住鮮花品質。“隨著信息的日益普及,大家都懂花,買花的人都是行家,來不得半點馬虎。”甚至,他還自費到昆明學習插花3個月,認識花、保養花、怎么用花,一一彌補知識盲點。
好品質也源于消費者對鮮花檔次的高要求。“看病人、送長輩,康乃馨都拿不出手了,玫瑰花成為主打。”許志標親歷鮮花消費市場的變化。
行業內流行著兩句話,一句話是“花市如股市”,存在風險。在信息不對稱的年代,許志標經歷過一個節日里虧掉10多萬元、另一個節日里凈賺10多萬元的大起大落。
另一句話是“黃金有價花無價”,愛花的人永遠是市場的剛需。“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許多轉行的同行又回來弄鮮花了。”許志標認為多年的堅守沒有錯,鮮花市場的道路還會越走越寬。(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巍巍)
沒店名的咖啡店 出人意料受歡迎
社區咖啡店 劉紅為顧客手磨咖啡。
仙桃城區仙下河大洪橋頭,一家占地約10平方米的咖啡店沒有店名,甚至略顯簡陋,最近卻圈粉鄰里。
簡易戶外拖車加桌板支起外擺區,店面不太起眼,店內堪稱裸裝。店主劉紅、陳益是一對“90后”夫婦,多年手磨咖啡玩家。劉紅是四川人,結婚后跟隨丈夫到北京,在一家咖啡店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
劉紅選擇在社區開店,圖的是離家近,方便照顧讀小學二年級的兒子。不搞豪華店面裝修,是想把心思和成本都花在咖啡和飲品品質開發上,靠實力圈粉。目前,這個小店主打手磨精品咖啡、夏日解渴飲品,定價3元到10元,價格親民。
“仙桃人簡直太懂生活了!”回憶起剛開業時的情景,劉紅的眼睛里依然閃爍著興奮。原本,她擔心這種“擺攤式”社區咖啡店會水土不服,現實卻給她帶來大驚喜。開業一周后,小店訂單量逐漸增加,還有不少年輕顧客為小店打call。
“只要下雨天閉店,微信就響個不停,顧客問什么時候開門。”劉紅笑著說,“有次暴雨過后,一位阿姨提著新鮮的蓮蓬就來了,說‘給娃娃嘗嘗,甜著哩’。”周邊商戶們也很友善,劉紅常把咖啡渣送給大家養花、去味。
“還是老樣子,冰拿鐵!”下午3時,咖啡研磨機的轟鳴聲響起。常客付夢的話音剛落,陳益已將18克阿拉比卡豆倒入磨豆機,10秒后深褐色粉末簌簌落下。布粉、壓粉、萃取,一分鐘后,一杯帶著榛果香氣的冰拿鐵遞到顧客手中。
“8元一杯冰拿鐵,比速溶香、比連鎖店便宜。”付夢下樓走幾步就到了這家店,這里已成她每天光臨的“能量補給站”。
“開業一個多月,營業額每天穩定在200多元。”劉紅翻著賬本,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揚。
北漂10年,劉紅坦言:“擠在鴿子籠大小的出租屋,望著天價學區房焦慮失眠,在寫字樓咖啡店打工,丈夫在西餐廳后廚奔波,兒子只能在私立幼兒園的監控里長大。”
如今在家鄉延續夢想,實現“家門口就業”。陳益受聘于本地一家西餐廳,一有空就過來幫忙。
“以前總向往一線城市,現在才明白,真正的幸福就在老家,在這座充滿活力與溫情的城市里。”
丈夫手磨咖啡豆、妻子打包封口、兒子專注寫作業……這個三口小家的幸福感,在這一刻更加具象化。(文/圖 湖北日報通訊員 黃蕓 鄧娟)
粵式干蒸 “碰”出新滋味
鐵鍋干蒸店 胡佳燚主理干蒸菜手法嫻熟。
7月15日20時,仙桃城西漢江路人聲鼎沸。“順德古法干蒸菜”店門前,三位年輕小伙圍著鍋臺轉。
乍一看,鐵鍋平淡無奇;定睛一瞧,鍋底并無明火。小伙戴著加厚手套,掀開鍋蓋,鍋氣與香氣撲面而來,一道干蒸牛肉與豉汁排骨出爐。
店內6張餐桌座無虛席,店外臨時增設的7張折疊桌也已坐滿。年輕食客舉著手機拍攝菜品,大家正就著熱乎乎的蒸菜碰杯,交談聲與笑聲此起彼伏。
這家小店上月開業,由3位“00后”小伙主理,受到食客追捧。
25歲的趙丁侶曾在荊門工作,一次出差品嘗到廣式干蒸后,覺得這是個商機。“每次回仙桃,都能看到街邊又冒出新的網紅茶飲店、特色餐廳,顧客排著長隊,生意十分火爆。”城市消費活力的持續攀升,讓他堅信粵菜在家鄉也能大有可為,便前往順德拜師學藝。
胡佳燚原本是仙桃一家醫療器械公司員工,最能感受仙桃“夜經濟”“小店經濟”的蓬勃發展,果斷加入創業團隊。在武漢工作的李亞玲則發現,和自己一樣的年輕人都熱衷嘗試新鮮事物,短視頻平臺服務本地生活的潛力巨大,主動承擔起線上運營重任。
清晨,趙丁侶準時出現在農貿市場,“吊龍要選紋理清晰的,直排必須來自當天屠宰的新鮮豬肉。”后廚,20余種秘制醬料整齊排列,其中蒜蓉醬需多種食材熬制,豆豉醬要經7道炒制工序。
目前,該店推出干蒸豆豉排骨、干蒸廣東沙姜雞、干蒸吊龍牛肉等20款菜品,價格分別從10元至38元,既滿足上班族簡餐需求,也適配親友聚餐消費。
“不輸廣州老字號!”食客陳小軍邊拍攝菜品邊分享,“經常帶朋友來打卡,我已經成了朋友圈里的‘美食推薦官’。”上班族歐陽帥一有時間就會來這里光顧:“開放式廚房看得見食材,人均50元吃得放心又實惠。”
結束一天忙碌,趙丁侶一邊翻閱賬本,一邊分享新計劃:“我們打算推出融合沔陽三蒸風味的創新菜品,讓傳統粵菜和本地特色碰撞出新滋味。同時在網絡平臺開展‘后廚開放日’直播,帶大家看看食材處理、醬料調配的全過程,讓顧客吃得更放心!”一旁,胡佳燚和李亞玲頻頻點頭,在筆記本上記下新的創意。(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雷巍巍 通訊員 胡圣 劉賢雙)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