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清的是臭水溝 連的是民心橋 仙桃推進城市水體“長制久清”
仙桃推進城市水體“長制久清”
清的是臭水溝 連的是民心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楊康 通訊員 潘登
“以前這里就是條‘龍須溝’,又臟又臭,現在環境可好太多了。”8月5日,迎著明媚的陽光,仙桃市龍華山街道小寺垸社區2組村民張友華抖開剛洗的被褥,晾曬在房前的荷塘旁。
荷塘長約50米、寬約10米,是仙桃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重點管護的3處小微水體之一。
“之前這里是一個魚塘,上一任‘塘主’棄養后就成了排污池。周邊村民家的生活污水直排進來,日積月累,魚塘成了臭水溝,水底淤泥有一米多深。”站在岸邊的青石板上,小寺垸社區黨委書記劉文舉解鎖手機,打開一張荷塘整治前的照片。
照片拍于兩年前的初春時節,池塘被枯枝敗葉緊緊包裹,水體綠中泛黑,水面鋪滿綠藻,靠近居民區一側的岸邊堆滿了五顏六色的生活垃圾。
荷塘臭了快十年,居民們也投訴了快十年。社區做了不少工作,但水體黑臭問題仍然反復出現。
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仙桃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深入開展“廣開言路納民意、下沉一線解民憂”,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針對少數干部“研究工作不深、落實任務當‘二傳手’”的現象,通過學習教育和案例警示,推動干部主動下沉一線。
4月7日,仙桃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供排水辦負責人楊華來到小寺垸社區,對張友華家門口的魚塘進行“定向體檢”。
“附近居民習慣往池子里倒垃圾和污水,加上里面是死水,缺乏流動性,自凈能力有限。”楊華敲開周邊十余戶居民的家門,請他們分析成因、出謀劃策。
“公共垃圾箱太遠、環衛車也不是天天來,垃圾總要有地方倒啊!”村民們也很委屈。
“我就隨手倒一盆水,能有多大影響。”也有村民意識不到位。
問題有很多,辦法也不少。
“增加幾個垃圾箱。”
“環衛車跑勤點。”
“向旁邊的大魚塘‘借’點水,讓池塘里的水流動起來。”
……
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解決的方案逐漸明朗。
“對荷塘進行日常巡查和保潔、加強生態補水,每月請第三方單位對水質進行檢測……”楊華邊聽邊記,一張呵護已整治水體“長制久清”的“處方”逐漸成形。
同樣是為了整治黑臭水體,在距離小寺垸社區約8公里處的葉河村,葉河南岸1.2公里133戶下水管道接市政管網工程也正在進行中,數十個水泥澆灌的污水檢查井在岸邊次第排開。
“井下鋪設有直徑40厘米的截污管,它們與市政污水管道系統相連通,居民家的生活污水接入截污管后,就能匯入市政管網,流入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仙桃市政建設有限公司施工人員羅文豪介紹。
78歲的葉菊秀是土生土長的葉河村人,在她的兒時記憶里,葉河也曾碧波如許。讓家里的污水管改道,讓葉河重現昔日光彩,是她多年的愿望。
“看似小小一條排污管,直排河道,毀的是母親河;接入管網,連的是民心橋。希望工程能夠早點完工,希望子孫后代的生活環境能變得更好。”葉菊秀凝視著河面,憧憬地說道。
仙桃市住房和城市更新局項目辦主任肖詠介紹,在學習教育中,該局堅持“當下改”和“長久立”相結合,對反復出現長期存在的問題,注重從制度層面找原因,健全完善常態長效制度機制,鞏固深化問題整改實際成效,防止問題反彈,確保糾樹并舉、標本兼治。
除了對已整治完成的小寺垸2組池塘、小南村3組坑塘、何灣溝渠3處小微黑臭水體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外,仙桃還重點實施葉河、洛江河、漢南河、前通河、肖楊河等城區河流綜合整治工作,加快改善城市水環境質量。同時著力實施仙下河以北老城區和主城區兩個片區地下管網混錯接和缺陷整治,全力推進老城區交通路、共青路、沔陽大道、青年路、仙源大道及主城錦瑞路片區3.5平方公里范圍雨污分流改造,切實補齊設施短板。
原文地址: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508/11/content_322908.html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