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清風:以“簡化”之刃,破形式主義之局
當前,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正在全黨深入開展。這次學習教育重點在于反“四風”,而形式主義正是“四風”中的沉疴宿疾。形式主義之所以頑固難治,根源在于其將簡單問題復雜化、實質工作表面化,用文山會海、層層留痕、過度檢查構筑起脫離實際的“虛耗體系”。在這場與形式主義的攻防戰中,“敢于簡化”不僅是方法論,更是破除積弊的關鍵武器——唯有直擊病灶,以刀刃向內的勇氣精簡冗余,才能讓工作回歸本源。
形式主義往往依托繁瑣流程滋生蔓延。例如,基層為完成考核,需反復填報格式相近的報表;一項審批要歷經十余個環節,層層蓋章卻無人擔責。這些看似嚴謹的流程,實則成為形式主義的溫床,讓基層干部陷入“為留痕而工作”的怪圈。敢于簡化流程,就是要打破部門間的利益藩籬,刪減重復無效的環節。某地推行“無證明城市”改革,通過數據共享取消200余項證明材料,將群眾辦事環節壓縮60%;某企業建立“關鍵節點審核制”,砍掉非必要審批流程,讓項目推進效率提升3倍。這種簡化,直接斬斷了形式主義依附的“寄生鏈條”,讓資源回歸解決實際問題。
在形式主義作祟下,工作目標往往被異化為“完成任務”而非“創造價值”。例如,部分單位將“開會次數”“發文數量”作為考核指標,導致會議泛濫、文件空轉;一些地方將“臺賬厚度”等同于工作成效,基層干部被迫耗費大量精力“造材料”。因此,敢于簡化目標,就是要回歸本質,聚焦核心。同時,形式主義常披著華麗的“語言外衣”:空話套話連篇的講話稿、堆砌術語卻無實質內容的文件、充滿“正確廢話”的匯報……這些語言泡沫不僅浪費時間,更模糊了問題本質。簡化表達,就是要用直白語言傳遞核心信息。鄧小平同志用“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通俗比喻,打破思想桎梏;焦裕祿在工作部署中不講空話,直接提出“貼膏藥”“扎針”等治理風沙的具體方法。可見,當領導干部帶頭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溝通、用簡潔有力的文字部署工作,形式主義的“粉飾外衣”便不攻自破。
形式主義的滋生,源于部分干部“求穩怕錯”“急功近利”的心態——用表面的忙碌掩蓋實質的不作為,用過度的流程規避決策風險。敢于簡化,就需要領導者以擔當精神直面問題,摒棄“不出事”的消極思維。某地領導為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簡化審批流程,主動承擔風險為優質企業“站臺”;某部門負責人在疫情防控中,簡化層層請示程序,直接授權一線人員靈活處置。這種簡化,本質上是對責任的主動認領,是對形式主義最有力的反擊。
與形式主義的斗爭,對全黨來說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敢于簡化,不是盲目刪減、草率行事,而是基于對規律的把握、對本質的洞察,以“刪繁就簡三秋樹”的魄力,打破冗余的枷鎖、重塑務實的生態。當簡化成為工作常態,形式主義便失去生存空間,真抓實干的風氣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