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新規落地,能否終結人臉識別“強制時代”?
只需“刷臉”就能快速通行小區門禁、完成支付,人臉識別技術在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引發了公眾對個人信息安全的擔憂。
不過,從今年6月1日起,《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對人臉識別技術應用的基本要求、處理規則和安全規范作出明確規定,為公眾向“強制刷臉”說“不”提供了法律依據。
走訪:小區“刷臉”普及,態度兩極分化
“歡迎回家!”在交投滿庭春二期,業主周女士走到小區門禁設備前,只需短暫停留,系統識別成功后大門便自動開啟。據周女士介紹,2022年物業公司統一更換門禁系統,她在工作人員幫助下完成人臉信息錄入,從此告別了攜帶門禁卡的麻煩。“刷臉進出確實方便,我相信物業公司會保護好我們的個人信息。”
記者近日走訪發現,我市多數居民小區都已安裝“刷臉”門禁設備。不少業主認為,刷臉進門既高效又能保障小區安全,對信息泄露問題并不在意。
但也有業主對此憂心忡忡。仙桃別院的鄭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2024年,該小區業委會為方便業主接送孩子,在側門安裝了僅支持人臉識別的門禁。出于對信息安全的擔憂,鄭先生一家只有孩子奶奶錄入了人臉信息。這導致鄭先生每天送完孩子后,要么繞遠路從可刷卡的前門回家,要么尷尬地跟在其他業主后面“蹭臉”進門。
“側門離學校和我上班的地方都更近,但現在信息泄露事件太多,實在不敢冒險。”鄭先生無奈地說。
對此,小區物業相關負責人解釋,側門改造是業委會主導,經業主民意調查后實施的,物業公司并未參與。該門禁目前只能通過刷臉進入,若鄭先生有意見,需與業委會溝通解決。
不過記者在走訪中也發現,大多數“刷臉”小區仍保留了門禁卡、密碼等其他通行方式。
警示:信息泄露案例頻發,風險不容忽視
鄭先生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現實中,因“刷臉”導致個人信息泄露的案例已屢見不鮮。
今年2月,市檢察院辦理的一起侵犯個人信息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令人震驚:犯罪分子冒充民政部門志愿者,利用農村獨居老人渴望陪伴、關注健康的心理,以登記健康狀況為由,騙取老人個人信息并哄騙其進行人臉識別,將600余名老人的身份信息與未實名認證的支付寶賬號綁定后倒賣牟利。
同樣在去年7月,市民陳女士接到自稱短視頻平臺客服的電話,對方稱她開通了直播帶貨功能,每月將自動扣除800元服務費,可幫忙關閉。在“客服”誘導下,陳女士下載手機App并進行人臉識別等操作。隨后,她的銀行賬戶先后發生10筆交易,累計被騙20余萬元。雖經警方努力追回部分損失,但此次經歷仍給陳女士帶來巨大傷害。
對此,監管部門已采取行動。今年3月28日,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宣布,將開展2025年個人信息保護系列專項行動,“公共場所違法違規收集使用人臉識別信息”被列為重點整治內容,將針對未履行告知義務、缺乏安全保護措施等問題進行治理。
新規:多舉措保障權益,破解“強制刷臉”難題
遇到“強制刷臉”該怎么辦?《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給出了明確答案。
新規規定,只要存在其他合理驗證方式,就不得將人臉識別作為唯一身份核驗手段;如果用戶拒絕刷臉,相關方必須提供便捷的替代方案。例如在機場、高鐵站,不愿刷臉的旅客有權選擇不繁瑣的人工通道。
對于特殊群體,新規也給予了充分保護。處理老年人、殘疾人的人臉信息,必須符合無障礙建設要求;采集未成年人信息,需取得其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的同意。針對公共場所和私密空間濫用人臉識別技術的問題,新規明確規定,在公共場所安裝人臉識別設備必須出于維護公共安全的需要,并合理劃定信息采集區域、設置明顯提示標識;嚴禁在賓館客房、公共浴室、更衣室、衛生間等私密空間安裝此類設備。此前上海某健身房因在更衣室設置刷臉開門裝置被訴一案,如今有了明確的法律評判依據。
專家提醒,人臉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危害將長期存在。公眾應增強安全防范意識,謹慎分享含人臉信息的照片視頻,從官方渠道下載手機App并合理設置權限,定期檢查隱私設置。發現違法違規處理人臉信息的行為,可及時向網信、公安等部門投訴舉報。(仙桃周刊融媒體記者 劉楚輝)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