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空中新農具:如何從“任性飛”到“規范行”
清晨的鄉村田野上,植保無人機的嗡鳴聲已成為常態。這一智慧農業的“空中新農具”正深刻改變著傳統耕作模式。但隨之而來的安全與監管挑戰,也推動著一場從“任性飛”到“規范行”的治理變革。
無人機如何為農業生產提效減負?全市作業規模與專業力量如何?違規操作曾引發哪些問題?監管部門又如何織密安全網?帶著這些問題,仙桃周刊融媒體記者展開了走訪調查。
科技賦能:無人機重塑農業生產
早上8點,張溝鎮聯潭村六組的稻田上空已響起嗡鳴。操作手王俊操控的植保無人機正以每秒3米的速度掠過稻浪,細密的霧狀農藥均勻覆蓋在禾苗上?!?1畝蝦稻田,以前雇人打藥要花兩天,現在無人機兩小時就搞定,還能省三成農藥?!碧镏髁麖┒自谔锕∩?,看著頭頂不斷作業的農業無人機,忍不住算起經濟賬。
在長埫口鎮敦厚村四組,玉米種植戶熊少平站在地頭,望著上空的植保無人機,神色輕松。他回憶道,往年這個時候,扛著藥桶鉆玉米地,又悶又累,有時還會出現噴重、遺漏等情況?!盁o人機就不一樣了,成本低、噴灑均勻,是我們的‘好幫手’?!背耸┓?、撒藥,無人機還能監測農田,近距離拍攝農作物生長細節,真正實現農民“少跑腿”。
這場農業生產的效率革命,正在我市170余萬畝農田上持續上演。據市農業農村局最新統計,全市農用無人機保有量已達352臺,且數量呈逐年增長趨勢,日作業能力約14萬畝,年作業總面積突破443萬畝次。從病蟲草害防治到播種撒肥,無人機的“觸角”已延伸至農業生產的多個環節。
隱憂破局:檢察監督直擊監管盲區
今年4月,市檢察院公益訴訟辦案團隊在調研中發現一起典型案例:轄區內部分農戶使用農用無人機噴灑農藥時,因未取得操作資質且未評估周邊環境,導致相鄰地塊農作物枯萎,土壤和水源也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怎么確保持證上崗?違規操作如何追責?”帶著這些問題,市檢察院迅速啟動行政公益訴訟立案程序,邀請市無人機協會、市農業農村局等單位召開座談會,圍繞底數摸排、資質審核、安全規范等關鍵問題展開研討。5月9日,在整合各項證據材料后,市檢察院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加強農用無人機安全監管,定期開展作業培訓和安全提示。
近日,市檢察院“回頭看”時發現,曾經的問題區域已建立“五關”作業制度——查證、報備、公告、設標志、看風向,每筆作業均登記在冊。356名飛手信息全部建檔,違規操作現象明顯減少,農藥飄灑導致的污染問題得到根本改善。“檢察監督就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剖開了新興行業的監管盲區?!眳⑴c整改的工作人員評價道。
協同共治:構建全鏈條監管長效機制
“農用無人機作為智慧農業的重要‘空中力量’,其安全作業不僅關系農業生產安全,更關乎生態環境和公共安全?!笔修r業農村局農機科相關負責人表示。據統計,通過深入村組、合作社摸排,該局已摸清全市農用無人機監管底數:24家無人機合作社、356名作業人員、352臺農用無人機全部納入監管臺賬,實現“監管對象一個不漏”。同時,通過法規宣講,將《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責任要求,層層傳導至協會、合作社及田間作業人員,確?!鞍踩視r刻繃緊”。
整改過程中,監管力量直達一線,多維度織密安全網。入戶宣傳覆蓋163家合作社及用戶,面對面講清安全規范;編制發放“十嚴禁”“明白紙”300余份,用通俗語言明確“無證作業、帶病作業、酒后作業”等禁區;6月至7月,聯合市無人機協會開展2期專項培訓,35名作業人員接受法律法規解讀、安全知識宣講和實操技能培訓,切實提升“知法、懂規、會操作”能力。
“從源頭管控到現場巡查,我們始終堅持‘嚴’字當頭?!痹撠撠熑私榻B,針對2家無人機代理經銷點,執法人員重點檢查操作證書發放環節,督促其嚴格培訓考核,杜絕“不合格發證”;對申請農機補貼的61臺無人機,全部核查操作證書,從補貼環節卡住“無證作業”漏洞。此外,常態化開展田間巡查160余次,要求作業人員“帶證上崗”,對違法違規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以執法剛性倒逼規范作業。
“整改不是終點,而是安全監管的新起點?!痹撠撠熑藦娬{,“我們將以持續發力的韌勁,守護好農業‘空中力量’,為智慧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p>
通過系列整改行動,我市農用無人機監管已形成從底數摸排到責任落實、從宣傳培訓到執法監管的全鏈條體系,為農業生產安全和生態環境友好筑牢了“空中防線”。(仙桃周刊融媒體記者 劉楚輝)
(hai_xiantao)官方微信。
